漫川关古镇,蕴含秦岭历史记忆
水依着古镇而流动
古镇因水灵动而繁荣
漫川关,位于商洛山阳县,以地貌广阔,水域宽衍而得名,水旱码头通往各地,商务繁荣,地势险要,素有“秦楚咽喉”之称。
10月24日,“骑行商洛·秦岭秘境发现之旅”骑行队来到了商洛山阳县漫川关古镇。骑行队是由获得“Epic Legend”荣誉奖牌的传奇女车手张曦浠、业余车圈著名车手罗丹志、甘肃省队前队员王乾、极致天柴车队张真义和朱熊磊以及熊猫单车ZERO车队刘志远六人组成,他们用绿色骑行的方式,发现商洛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特色美食,探踪秦岭秘境。
骑行队从漫川关出口下,高速走不多远,就来到了漫川关的大牌坊前面。映入眼前的是一栋栋的灰白相间的古建筑群,大大方方的三角屋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在溪水的映衬下美轮美奂。目前,它是陕西省保留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到了这里,仿佛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古色古香,古朴典雅,曲径通幽,一种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进入古镇的路不宽,两旁林立着繁华的商业,店面是一色的黑漆铺板门,木架板楼,檐下廓枋遍饰木雕,门闾花格,可见古代的繁荣的延续。骑行队开始在镇上的古街骑行,来回的穿梭,吸引了不少当地的群众,纷纷上前围观。在古建筑对比下,车队身着艳丽的衣服十分抢眼,为古镇也增添了几分繁荣的气息。
街道全长743米,最宽处约6米,最窄处约2米,以拐弯为段落,自北向南,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艺为主;中街以商业贸易为主,有会馆、商号、骡马店、酒肆、茶楼、店铺,分列街道两旁,栉比鳞次;下街大多以水旱码头往来搬运为主。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陕西人,一口的河南话,生活习惯则完全与相邻的湖北那边相同,真是既具北方之粗犷,又有南方之灵秀,属于典型的秦风楚俗。
这也与当年其兵家之争的硝烟历史有关。漫川关,古称丰阳,早在西晋就开始有了县治,自此郡县名称伴随着战火硝烟反复更改。远有尧征南蛮的战火,秦楚争霸的烽烟,近有红军鏖战漫川关,突出重围入陕南。宋时漫川关曾为宋金反复争夺之战场,并最后成为南宋偏安一隅的界地。蒙古的铁骑曾从这里直下襄阳,而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和此起彼伏的兵祸匪患更是在这里交替上演。
骑行队来到中街,也是最有历史意义的骡帮会馆所在地。这是一座东向西,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至光绪十三年 (1887)竣工,由陕西、山西和河南骡帮共同出资修建,是陕西省现存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会馆。
会馆由两部分组成,南为马王庙,北为关帝庙,现存有大殿、献殿、厢房、广场、戏楼,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其中正对面的鸳鸯戏楼,格外引入注目。它是全国唯一一座联璧式的双戏楼,南为马王楼,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多演唱剧目以秦腔为主,又称"秦腔楼";北为关帝楼,每年二月二、五月五多演唱剧目以汉剧为主,又称"汉阳楼"。双戏楼结构严谨精巧,梁柱、额枋上几乎遍饰木雕,藻井呈穹窿状,为歇山式屋顶,重檐翘角,建筑风格罕见,雄伟壮观。当你站在其面前,似乎,就能听到那铿铿锵锵的戏曲。
日近黄昏,我们向这个陕鄂之边的古镇告别。它仅在一个下午时间,就将它的小巷、建筑、青石板、戏楼一一印刻在我们心中。在离别之时,溪流上的古桥,人们还在摆着摊卖着小食,突然明白,即使这座古镇曾经饱经风霜,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劳动人民,才创造出今日古镇的繁华不息。
旅游行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