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三十年 全域旅游共发展 “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发展大会在新昌举行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 浙东山水相映,江南水乡和群山丘陵,形成了“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的独特之美。在古代,它是一条黄金游线,除了李白,众多名诗人都走过。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圈走下来,竟走出了一条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1988年,浙江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经过多次考证,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使用了“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名称,从此,“浙东唐诗之路”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被确定下来。
今年是浙东唐诗之路正式命名三十周年,11月28日,一场总结浙东唐诗之路发展建设成果、探讨浙东唐诗之路如何再出发的大会在新昌开展。
三十年和诗同路 全域旅游共发展
新昌,有着丰富的唐诗文化底蕴。她是李白诗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是温庭筠笔下的“松下石桥路,雨中山殿灯”。唐朝的诗篇洋洋洒洒,描绘着石城山水的钟灵毓秀,也奠定了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地位。
在唐诗之路文化研究道路上,新昌人从未止步。1988年,新昌学者竺岳兵在长期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三十年来,新昌县致力于让唐诗之路“活”起来、“火”起来。一方面,深化诗路研究,先后成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诗路研究中心等,确立了新昌在“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探讨界的主体地位,推出了《唐诗之路研究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等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物化诗路项目,全力打造诗路研究新高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唐诗之路精华地,通过天姥十景、唐诗文化园、唐诗之路博物馆等项目的打造,形成唐诗文化全域旅游格局;此外,还以“李梦白”为城市形象符号,深度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文旅IP,挖掘文创体验产品;创作诗路文化演艺项目《诗路芳菲》,展开了对“浙东唐诗之路”“诗画江南”的艺术探索;推广“唐诗之路”新昌特色疗休养品牌,实现了诗路产品的转化。
浙东唐诗之路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整座城市融合发展、蓬勃向上的朝气。2020年,新昌获得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浙江省首批5A级景区城(浙东唐诗名城)的荣誉称号。2021年,新昌5A级景区城又被认定为首批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耀眼明珠。
三十年研讨结硕果 赓续文脉再出发
唐诗之路全程长达190公里,主线贯穿绍兴、台州两地,支线可以通达宁波、舟山、金华、温州等地。
近年来,“浙东唐诗之路”逐渐从学术界的关注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设。2018年,浙江省政府首次将“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连续发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计划和规划。2020年,浙江省率先启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高标准打造诗路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各县市积极响应、研究、开发唐诗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会上,围绕唐诗之路的发展,知名文化学者郦波作了题为“山水唐诗路 中华赤子心”的精彩分享。随后一场唐诗之路和丝绸之路之间的联动,碰撞出新的火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中国计量大学教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邱高兴和新昌县副县长李一峰展开了一场“双城对话”。
多城联动、文化交融。作为发起地,新昌和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城市发布联合倡议,升级唐诗之路文化研究成果,确立唐诗之路文化地位;升级唐诗之路文化重大标识,打造浙江文化展示新高地;升级唐诗之路文旅产业能级,不断做大诗路文旅产业;升级唐诗之路宣传推广,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国际化水平。
当天下午,近三十位全国唐诗之路资深专家、敦煌学研究专家以及新昌本地文化专家,开启一场“天姥论见”研讨会,为进一步开拓浙东唐诗之路文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扩大浙东唐诗之路在全国的影响力群策群力。
浙东唐诗之路三十年,如何再出发?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为诗路沿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成果。
旅游行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